在喊出2021年“智能科技三年超越特斯拉”的口号后,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零跑汽车创始人朱再次表示,“我们仍然有信心在2024年至少在某些方面超越特斯拉”
作为继蔚来、小鹏、理想之后的第四大造车新势力,近年来,零跑车的市场量正在缓慢下滑。自2022年9月登陆港交所以来,零跑汽车销量已连续数月下滑,第四季度月交付量不超过1万辆。2023年1月,新车仅交付1139辆,环比下降86.59%。
多次涨价后,业内对零跑汽车的“模糊定位”提出了质疑。一位分析师对蓝鲸汽车表示,国家补贴后,市场对车企产品力、技术力、运营能力、品牌公信力等硬实力的要求会大大提高。“对于零跑来说,在行业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锚定一个合适的市场定位,可能比追赶特斯拉更迫切。”
全栈自研,实力如何?
成立之初,零壹车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在朱看来,“零跑继承的基因是专注技术,专注创新,全栈自研。”
所谓“全栈自研”,就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系统和电子元器件的关键软硬件全部自主研发。硬件结构由电阻搭建,软件由代码编写,不依赖第三方厂商提供的硬件。
自研技术似乎是零跑汽车外力的突破点,芯片是其中的核心。
2019年至2021年,零跑汽车每年研发支出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和7.4亿元。2022年第三季度,零跑汽车研发支出约4.04亿元,同比增长138.9%;加上上半年5.264亿元的研发支出,2022年前三季度,零跑汽车研发支出约为9.304亿元。相比之下,蔚来、小鹏、理想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R&D支出分别为30亿、15亿、18亿元;特斯拉2019-2022年的R&D投资分别达到约93.69亿元、97.29亿元、169亿元和209亿元。
根据中国汽车研究院2022年3月发布的CCRT测试结果,零跑C11尊享版“全智能超享电动SUV”获得总分69.4,其中智能得分仅为42.6。智能驾驶和智能体验方面,C11尊享版分别获得35.7分和53.0分,均未达到及格线。
在计算能力上,零跑自研芯片与市场主流厂商的产品还有一定差距。
官方信息显示,2022年9月28日正式上市的零跑C01上自研的凌芯01芯片,综合运算能力为8.4Tops,同期上市的Aouita 11、樊菲R7、理想L7和L8 Max、小鹏G9上的芯片,综合运算能力均超过400Tops。年内,特斯拉自研FSD芯片的单次运算能力也是72Tops,Model 3/Y搭载两个芯片,综合运算能力为144Tops。
中国物联网研究院此前曾发文称,自主研发车辆分级芯片的资金门槛很高。据专家预测,仅基础芯片的投入,起步门槛就是10亿元。如果加上整体R&D和运营,一般芯片一般需要1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英伟达子公司Orin由英伟达用四年时间打造,投资数十亿美元。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零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性价比,零跑应该以什么为目标?
2023年1月1日,实施了13年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政策正式离开,掀起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调价浪潮。
同一天,零跑宣布旗下T03和C11车型调整售价,T03整体上调3000元,C11整体上调6000元。
其实早在2022年3月,T03和C11的价格就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由进行了上调。T03价格上调3000-5000元,C11价格上调2-3万元。同年8月,零跑汽车再次上调T03价格,其中玛瑙版上涨5600元,星钻版、浩宇版、琥珀版、金曜版上涨6600元。
经过三次涨价,T03零售价达到8.25万-9.95万元,C11达到18.58万-23.58万元。两家上市公司定价分别为6.89万-8.49万元和15.98万-19.98万元。
相比之下,特斯拉中国1月6日宣布对国内所有车型进行降价,其中Model 3后驱版降价3.6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4.8万元;降价后,3型22.99万元起,Y型25.99万元起。至此,涨价后的Model 3与C11的价格差距已经缩小到3万元。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经过轰轰烈烈的降价事件,1月份,特斯拉国内汽车销量达到66051辆,环比增长18%。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零跑车销量的持续下滑一方面与国家补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处于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型的探索期。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零跑T03交付17790辆,同比增长48%;中型SUV车型C11交付量达17,257辆,同比增长67.21%;交付561辆纯电动中大型车C01。虽然售价10万元以下的T03贡献了大部分交付量,但定价较高的C11和C01交付量增长明显。
“如果蔚来的关键词是客户服务,理想是用车体验,小鹏是智能,特斯拉是技术创新,没有一个词能准确概括零跑的品牌形象,”其中一位分析师对蓝鲸汽车表示,补贴有所回落后,市场对车企的产品力、技术力、运营能力、品牌公信力的要求会大大提高。“对于零跑来说,与追赶特斯拉相比,
近日,汽车官方宣布C11增程版将于2月9日预售,计划第一季度交付。
撕掉“性价比”标签后,零跑汽车将何去何从?